首页>分析测试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联手发表 Nat. Commun:胺功能化吸附剂创纪录的从乙炔中去除痕量二氧化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联手发表 Nat. Commun:胺功能化吸附剂创纪录的从乙炔中去除痕量二氧化碳

发布日期:2025-05-06 来源:贝士德仪器

▲共同第一作者:邹紧升,王智鹏

共同通讯作者:陈光进,陈守顺,彭云雷
通讯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兰州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5-57972-7(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全文速览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彭云雷,陈光进团队与兰州大学兰州磁共振中心陈守顺团队合作,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Benchmarking selective capture of trace CO2 from C2H2 using an amine-functionalized adsorbent”的研究论文。本文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负载聚乙烯亚胺(PEI)的多孔树脂HP20,得到了胺功能化吸附剂PEI@HP20。该吸附剂通过包含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在内的双重协同吸附机制,实现了从乙炔(C₂H₂)中高效去除痕量CO₂,解决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的技术难题。该材料在298 K、100 kPa条件下表现出创纪录的CO₂吸附容量(4.35  mmol/g),并实现了迄今最高的CO₂/C₂H₂选择性(1.33×10⁷)。通过2 kg规模的中试级别的变温/变压吸附实验,证实了该吸附剂可从CO₂/C₂H₂(1/99,v/v)混合气中高效纯化乙炔,单次循环高纯乙炔(> 99.99 %)的收率可达344.7 g。此外,通过结合多核固态核磁共振(SS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化学/物理协同吸附CO2的机制。与传统物理吸附剂相比,该工作所用的绿色合成方法兼具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可扩展性优势,为工业乙炔纯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背景介绍
乙炔(C₂H₂)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燃料,广泛应用于石化与金属加工领域。当前乙炔主要通过甲烷部分燃烧、烃类蒸汽裂解及电石法制备,在这些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CO₂杂质,导致纯度下降,影响下游应用——如原子吸收光谱需纯度≥ 99.6 %,而半导体行业对制造碳基材料(光刻掩模、介电薄膜等)的乙炔纯度要求更是达到不低于99.99 %。传统去除CO2的乙炔提纯技术(溶剂萃取、化学吸收等)存在能耗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亟需开发节能、环保的新型分离技术以满足高效提纯乙炔的需求。


研究出发点
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湿法浸渍在水溶液中将聚乙烯亚胺(PEI-800)负载于商用多孔树脂HP20中,利用双重化学吸附(可逆氨基甲酸铵)与物理吸附(NH基氢键结合CO₂)的协同机制,完成对乙炔中痕量CO₂的高效捕获去除。该策略首次实现了吸附容量-选择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协同优化,并且降低了吸附剂的制备成本,为经济、高效、规模化工业生产CO₂选择性吸附剂用于乙炔纯化提供了新方案。


图文解析

图1. 去除CO2的不同工艺对比示意图:溶剂萃取、化学吸收、物理吸附和基于胺功能化吸附剂的双重化学吸附/物理吸附。


基于多孔材料的吸附分离技术因高效、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替代传统乙炔(C₂H₂)提纯技术的有前途的选择。然而,乙炔与二氧化碳(CO₂)分子尺寸(C₂H₂: 3.3×3.3×5.7 ų vs. CO₂: 3.2×3.3×5.4 ų)、沸点(C₂H₂: 189.3 K vs. CO₂: 194.7 K)的相似性及乙炔的压缩限制(2 bar),导致从CO₂/C₂H₂混合物中高效分离痕量CO₂(<3 %)极具挑战性。尽管沸石、碳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现有材料通常优先吸附极性更强的C₂H₂(通过氢键和π-络合作用),而CO₂选择性吸附剂相对较少且尚无规模化应用案例,主要问题包括CO₂选择性不足、易受湿度影响且制备成本高。

图2. PEI@HP20的结构和多核固体核磁谱图。


通过湿法浸渍将聚乙烯亚胺PEI-800负载于多孔树脂HP20中,制备出高选择性CO₂吸附剂PEI@HP20。FT-IR光谱证实CO₂与胺基反应生成化学键。SSNMR表征表明,PEI-800以准液态形式封装于HP20孔隙内。

图3. 气体吸附性能研究和对比。


通过单组分吸附等温线验证PEI@HP20的CO₂/C₂H₂分离性能,在298 K、100 kPa下,其CO₂吸附量达4.35 mmol/g,较原始HP20(0.47 mmol/g)提升9倍,同时C₂H₂吸附量被抑制至0.19 mmol/g(原0.78 mmol/g),实现CO₂优先吸附反转。1 kPa低压下CO₂吸附量仍保持2.88 mmol/g,远超ALF(0.31 mmol/g)、Zn-ox-mtz(2.02 mmol/g)等现有吸附剂。与其他CO2选择性吸附剂比较其CO₂/C₂H₂吸附比(22.5)与IAST选择性(1.33×10⁷)均处于优势地位。综合吸附容量与选择性的Δq指标(284.7 mmol/g)亦显著高于同类材料。

图4. 穿透实验与中试规模变压变温吸附(PTSA)。


PEI@HP20在动态分离CO₂/C₂H₂(1/99, v/v)中展现出卓越性能:穿透实验显示其CO₂吸附容量达132 g/kg,可连续输出纯度> 99.99 %的C₂H₂,且潮湿条件下性能无明显变化,穿透时间(2512 min/g)远超Zn-ox-mtz(1525 min/g)。100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容量仅前13次衰减5.5%,后续基本保持稳定。其CO₂脱附效率显著优于同类材料——80 ℃下15分钟即可完全脱附。扩大规模变温/变压吸附(PTSA)实验验证了工业可行性:双床装置在20 L/min流速、100%湿度下,每周期30分钟吸附可产出689.4 g超高纯C₂H₂,脱附仅需75 ℃真空处理15分钟,循环操作稳定高效,为规模化应用提供直接技术支撑。综合来看,PEI@HP20用于痕量CO₂捕获(< 3 %)生产高纯C₂H₂(> 99.99 %)中展现出超高选择性、稳定性及可扩展性,满足工业级应用的要求。

图5. PEI@HP20的气体吸附SSNMR谱图解析。


通过固态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系统阐明了PEI@HP20高效分离CO₂/C₂H₂混合气的吸附机制。同位素标记实验(C₂D₂和¹³CO₂)结合变温SSNMR表明:PEI@HP20对C₂H₂的吸附极弱(298 K下C₂D₂呈现自由态²H窄峰,仅213 K时表现出微量吸附),而对CO₂则通过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协同机制实现高效捕获。静态原位变温¹³C SSNMR显示,298 K下¹³CO₂存在两种吸附态:化学吸附峰(δ¹³C=164 ppm,峰宽270 ppm)对应伯胺(-NH₂)与CO₂反应生成的氨基甲酸铵(NH₂COO⁻);物理吸附峰(δ ¹³C=132 ppm,峰宽170 ppm)源于CO₂与氨基甲酸铵中NH基团的氢键作用(O-H距离3.11 Å)。升温至373 K时物理吸附CO₂完全脱附,391 K时化学吸附CO₂信号消失,证实材料可通过适度加热快速再生。


图6. 提出的PEI @ HP20CO2吸附机理。


魔角旋转(MAS)NMR与二维¹H-¹³C HETCOR谱进一步揭示:化学吸附CO₂(δ¹³C=165.4 ppm)与HP20孔道中CH₂/CH₃(1.1/8.8 ppm)及-NHRCO₂⁻(4.7 ppm)、NHR₃⁺(12.3 ppm)质子存在强空间关联,表明氨基甲酸铵链通过氢键网络交联成网状结构(图6c),锚定于HP20非均质孔道内。FT-IR谱中1315 cm⁻¹和1416 cm⁻¹处氨基甲酸酯特征峰及2078-2358 cm⁻¹区间的氢键振动峰,佐证了CO₂的化学/物理吸附协同机制。DFT计算证实,伯胺(-NH₂)与CO₂形成的氨基甲酸铵链(C-O键长1.92 Å,O-H键长1.02 Å)其¹³C(165.9 vs 165.4 ppm)和¹H(4.6/13.7 vs 4.7/12.3 ppm)化学位移与实验值高度吻合;物理吸附的CO₂则通过氢键结合于-NHRCO₂⁻的NH位点,其理论值为132.4 ppm,与实验值132.2 ppm十分符合,是高压区(> 1 kPa)吸附容量持续上升的原因。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商业树脂HP20获得具有高效CO₂优先选择性吸附能力的PEI@HP20吸附剂,用于从乙炔(C₂H₂)中去除痕量CO₂。通过湿法浸渍将PEI-800负载于多孔树脂HP20中,优化后的PEI@HP20在298 K和100 kPa条件下展现出4.35 mmol/g的CO₂吸附容量,以及最高的CO₂/C₂H₂吸附比(22.5)和选择性(1.33×10⁷)。实验室动态穿透实验和2 kg规模的中试级别的变压/变温吸附(PTSA)实验验证了其在干燥和100%湿度条件下均可从CO₂/C₂H₂(1/99)混合气中直接获得高纯C₂H₂(> 99.99 %),单次循环产率达344.7 g。固态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表明,PEI@HP20通过氨基甲酸铵的化学吸附与氢键作用的物理吸附双重机制协同捕获CO₂,同时HP20孔隙率的降低抑制了C₂H₂的吸附。该材料具有合成简便、成本低廉、循环稳定性优异(100次循环性能保持95%)的特点,为工业级乙炔纯化提供了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突破了传统吸附剂在容量、选择性和规模化应用间的限制。


作者介绍
彭云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汕头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导师:李丹教授),2019年获南开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导师:张振杰教授),2019-2021年在爱尔兰University of Limerick, Bernal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2021年10月加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评校“优秀青年学者”,任教授岗。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多孔晶态材料的分离体系,以及油田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目前在Nat. Chem.(1篇)、 Nat. Comm. (2篇)、CCS Chem.(1篇)、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5篇)等国际/国内著名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35篇,其中单篇最高引用超过400次。国际/国内专利6项,其中多项成功实现转化。

陈守顺,现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兰州磁共振中心副主任。2010年本科毕业于辽宁大学药学院,同年进入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杨勇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师从黄忆宁教授。之后在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 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2021年加入兰州大学,从事无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应用、先进表征技术包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和同步辐射XAS等的发展与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2篇)、Nat. Commun.(2篇)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并应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邀请,主编英文核磁专著《NMR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原书链接:https://doi.org/10.1039/9781839167287

陈光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气体水合物、分离工程、高压流体相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取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含国际专利6项),其中多项成功实现转化,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文章来源:研之成理

贝士德 吸附表征 全系列测试方案

测样、送检咨询:杨老师

138 1051 2843(同微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联手发表 Nat. Commun:胺功能化吸附剂创纪录的从乙炔中去除痕量二氧化碳

发布日期:2025-05-06 来源:贝士德仪器

▲共同第一作者:邹紧升,王智鹏

共同通讯作者:陈光进,陈守顺,彭云雷
通讯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兰州大学
论文DOI:10.1038/s41467-025-57972-7(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全文速览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彭云雷,陈光进团队与兰州大学兰州磁共振中心陈守顺团队合作,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Benchmarking selective capture of trace CO2 from C2H2 using an amine-functionalized adsorbent”的研究论文。本文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负载聚乙烯亚胺(PEI)的多孔树脂HP20,得到了胺功能化吸附剂PEI@HP20。该吸附剂通过包含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在内的双重协同吸附机制,实现了从乙炔(C₂H₂)中高效去除痕量CO₂,解决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的技术难题。该材料在298 K、100 kPa条件下表现出创纪录的CO₂吸附容量(4.35  mmol/g),并实现了迄今最高的CO₂/C₂H₂选择性(1.33×10⁷)。通过2 kg规模的中试级别的变温/变压吸附实验,证实了该吸附剂可从CO₂/C₂H₂(1/99,v/v)混合气中高效纯化乙炔,单次循环高纯乙炔(> 99.99 %)的收率可达344.7 g。此外,通过结合多核固态核磁共振(SS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化学/物理协同吸附CO2的机制。与传统物理吸附剂相比,该工作所用的绿色合成方法兼具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可扩展性优势,为工业乙炔纯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背景介绍
乙炔(C₂H₂)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燃料,广泛应用于石化与金属加工领域。当前乙炔主要通过甲烷部分燃烧、烃类蒸汽裂解及电石法制备,在这些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CO₂杂质,导致纯度下降,影响下游应用——如原子吸收光谱需纯度≥ 99.6 %,而半导体行业对制造碳基材料(光刻掩模、介电薄膜等)的乙炔纯度要求更是达到不低于99.99 %。传统去除CO2的乙炔提纯技术(溶剂萃取、化学吸收等)存在能耗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亟需开发节能、环保的新型分离技术以满足高效提纯乙炔的需求。


研究出发点
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湿法浸渍在水溶液中将聚乙烯亚胺(PEI-800)负载于商用多孔树脂HP20中,利用双重化学吸附(可逆氨基甲酸铵)与物理吸附(NH基氢键结合CO₂)的协同机制,完成对乙炔中痕量CO₂的高效捕获去除。该策略首次实现了吸附容量-选择性和循环稳定性的协同优化,并且降低了吸附剂的制备成本,为经济、高效、规模化工业生产CO₂选择性吸附剂用于乙炔纯化提供了新方案。


图文解析

图1. 去除CO2的不同工艺对比示意图:溶剂萃取、化学吸收、物理吸附和基于胺功能化吸附剂的双重化学吸附/物理吸附。


基于多孔材料的吸附分离技术因高效、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替代传统乙炔(C₂H₂)提纯技术的有前途的选择。然而,乙炔与二氧化碳(CO₂)分子尺寸(C₂H₂: 3.3×3.3×5.7 ų vs. CO₂: 3.2×3.3×5.4 ų)、沸点(C₂H₂: 189.3 K vs. CO₂: 194.7 K)的相似性及乙炔的压缩限制(2 bar),导致从CO₂/C₂H₂混合物中高效分离痕量CO₂(<3 %)极具挑战性。尽管沸石、碳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现有材料通常优先吸附极性更强的C₂H₂(通过氢键和π-络合作用),而CO₂选择性吸附剂相对较少且尚无规模化应用案例,主要问题包括CO₂选择性不足、易受湿度影响且制备成本高。

图2. PEI@HP20的结构和多核固体核磁谱图。


通过湿法浸渍将聚乙烯亚胺PEI-800负载于多孔树脂HP20中,制备出高选择性CO₂吸附剂PEI@HP20。FT-IR光谱证实CO₂与胺基反应生成化学键。SSNMR表征表明,PEI-800以准液态形式封装于HP20孔隙内。

图3. 气体吸附性能研究和对比。


通过单组分吸附等温线验证PEI@HP20的CO₂/C₂H₂分离性能,在298 K、100 kPa下,其CO₂吸附量达4.35 mmol/g,较原始HP20(0.47 mmol/g)提升9倍,同时C₂H₂吸附量被抑制至0.19 mmol/g(原0.78 mmol/g),实现CO₂优先吸附反转。1 kPa低压下CO₂吸附量仍保持2.88 mmol/g,远超ALF(0.31 mmol/g)、Zn-ox-mtz(2.02 mmol/g)等现有吸附剂。与其他CO2选择性吸附剂比较其CO₂/C₂H₂吸附比(22.5)与IAST选择性(1.33×10⁷)均处于优势地位。综合吸附容量与选择性的Δq指标(284.7 mmol/g)亦显著高于同类材料。

图4. 穿透实验与中试规模变压变温吸附(PTSA)。


PEI@HP20在动态分离CO₂/C₂H₂(1/99, v/v)中展现出卓越性能:穿透实验显示其CO₂吸附容量达132 g/kg,可连续输出纯度> 99.99 %的C₂H₂,且潮湿条件下性能无明显变化,穿透时间(2512 min/g)远超Zn-ox-mtz(1525 min/g)。100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容量仅前13次衰减5.5%,后续基本保持稳定。其CO₂脱附效率显著优于同类材料——80 ℃下15分钟即可完全脱附。扩大规模变温/变压吸附(PTSA)实验验证了工业可行性:双床装置在20 L/min流速、100%湿度下,每周期30分钟吸附可产出689.4 g超高纯C₂H₂,脱附仅需75 ℃真空处理15分钟,循环操作稳定高效,为规模化应用提供直接技术支撑。综合来看,PEI@HP20用于痕量CO₂捕获(< 3 %)生产高纯C₂H₂(> 99.99 %)中展现出超高选择性、稳定性及可扩展性,满足工业级应用的要求。

图5. PEI@HP20的气体吸附SSNMR谱图解析。


通过固态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系统阐明了PEI@HP20高效分离CO₂/C₂H₂混合气的吸附机制。同位素标记实验(C₂D₂和¹³CO₂)结合变温SSNMR表明:PEI@HP20对C₂H₂的吸附极弱(298 K下C₂D₂呈现自由态²H窄峰,仅213 K时表现出微量吸附),而对CO₂则通过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协同机制实现高效捕获。静态原位变温¹³C SSNMR显示,298 K下¹³CO₂存在两种吸附态:化学吸附峰(δ¹³C=164 ppm,峰宽270 ppm)对应伯胺(-NH₂)与CO₂反应生成的氨基甲酸铵(NH₂COO⁻);物理吸附峰(δ ¹³C=132 ppm,峰宽170 ppm)源于CO₂与氨基甲酸铵中NH基团的氢键作用(O-H距离3.11 Å)。升温至373 K时物理吸附CO₂完全脱附,391 K时化学吸附CO₂信号消失,证实材料可通过适度加热快速再生。


图6. 提出的PEI @ HP20CO2吸附机理。


魔角旋转(MAS)NMR与二维¹H-¹³C HETCOR谱进一步揭示:化学吸附CO₂(δ¹³C=165.4 ppm)与HP20孔道中CH₂/CH₃(1.1/8.8 ppm)及-NHRCO₂⁻(4.7 ppm)、NHR₃⁺(12.3 ppm)质子存在强空间关联,表明氨基甲酸铵链通过氢键网络交联成网状结构(图6c),锚定于HP20非均质孔道内。FT-IR谱中1315 cm⁻¹和1416 cm⁻¹处氨基甲酸酯特征峰及2078-2358 cm⁻¹区间的氢键振动峰,佐证了CO₂的化学/物理吸附协同机制。DFT计算证实,伯胺(-NH₂)与CO₂形成的氨基甲酸铵链(C-O键长1.92 Å,O-H键长1.02 Å)其¹³C(165.9 vs 165.4 ppm)和¹H(4.6/13.7 vs 4.7/12.3 ppm)化学位移与实验值高度吻合;物理吸附的CO₂则通过氢键结合于-NHRCO₂⁻的NH位点,其理论值为132.4 ppm,与实验值132.2 ppm十分符合,是高压区(> 1 kPa)吸附容量持续上升的原因。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利用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商业树脂HP20获得具有高效CO₂优先选择性吸附能力的PEI@HP20吸附剂,用于从乙炔(C₂H₂)中去除痕量CO₂。通过湿法浸渍将PEI-800负载于多孔树脂HP20中,优化后的PEI@HP20在298 K和100 kPa条件下展现出4.35 mmol/g的CO₂吸附容量,以及最高的CO₂/C₂H₂吸附比(22.5)和选择性(1.33×10⁷)。实验室动态穿透实验和2 kg规模的中试级别的变压/变温吸附(PTSA)实验验证了其在干燥和100%湿度条件下均可从CO₂/C₂H₂(1/99)混合气中直接获得高纯C₂H₂(> 99.99 %),单次循环产率达344.7 g。固态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理论计算表明,PEI@HP20通过氨基甲酸铵的化学吸附与氢键作用的物理吸附双重机制协同捕获CO₂,同时HP20孔隙率的降低抑制了C₂H₂的吸附。该材料具有合成简便、成本低廉、循环稳定性优异(100次循环性能保持95%)的特点,为工业级乙炔纯化提供了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突破了传统吸附剂在容量、选择性和规模化应用间的限制。


作者介绍
彭云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汕头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导师:李丹教授),2019年获南开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导师:张振杰教授),2019-2021年在爱尔兰University of Limerick, Bernal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2021年10月加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评校“优秀青年学者”,任教授岗。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多孔晶态材料的分离体系,以及油田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目前在Nat. Chem.(1篇)、 Nat. Comm. (2篇)、CCS Chem.(1篇)、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5篇)等国际/国内著名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35篇,其中单篇最高引用超过400次。国际/国内专利6项,其中多项成功实现转化。

陈守顺,现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兰州磁共振中心副主任。2010年本科毕业于辽宁大学药学院,同年进入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杨勇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师从黄忆宁教授。之后在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 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2021年加入兰州大学,从事无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应用、先进表征技术包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和同步辐射XAS等的发展与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2篇)、Nat. Commun.(2篇)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并应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邀请,主编英文核磁专著《NMR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原书链接:https://doi.org/10.1039/9781839167287

陈光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气体水合物、分离工程、高压流体相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取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含国际专利6项),其中多项成功实现转化,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

文章来源:研之成理

贝士德 吸附表征 全系列测试方案